校史沿革
本校位於南投縣魚池鄉東光村,地處木屐灡溪畔魚池台地東側,風景優美、環境怡人。校區東北方背靠水社大山的支脈,鄰近仁愛鄉中正村;西南面連接著知名的九族文化村;東南方向則可遠眺信義鄉,形成三面環山、一面臨溪的獨特地理環境。這裡群山綠意盎然,山谷幽美,溪流潺潺流過,四季皆呈現出清新宜人的景色。
學校佔地面積約為一點零五七二公頃,為典型的小型鄉村型學校,目前共設有六個班級,教職員工共十七位,國小部學生人數為五十六人,幼兒園學生則有二十七人。當地居民主要以務農維生,農作物以香菇、花卉及各種夏季蔬菜為主,生活純樸而自給自足。
回顧本地歷史,日據時期為引武界水壩之水注入日月潭以供水力發電需求,特意自武界修築了一條地下引水道直達日月潭,全長達15.125公里,其中經過東光村頂城路段時,引水道有770公尺裸露於地表,這一段被稱為「向天圳」。由於當時的水流量大且流速湍急,具有一定的危險性,因此河面架設了防護網,反而形成一種特殊的地景,吸引許多遊客慕名前來參觀。目前,因原有的地下引水道年久失修,台電已另行興建新的引水道取代舊有的設施。
東光國小的創校歷史悠久,可追溯至民國十一年(1922年)四月,最初名為「魚池公學校木屐欄分教場」,當時僅編制一班。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發展,於民國三十年(1941年)四月正式獨立設校,更名為「東光國民學校」。後來,隨著地方人口成長,於民國四十八年(1959年)八月設立了共和分班,至民國五十四年(1965年)共和分班發展成熟而獨立成校,東光國民學校自此規模逐步擴大。民國五十七年(1968年),隨著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推動,學校再次更名為「東光國民小學」,成為地區教育的重要基地。
東光國小從創校至今已走過逾一甲子的歷程,如今學校已超過百年歷史。長久以來,東光國小致力於培養地方人才,成功培育出無數優秀的學子與人才。歷屆校長與教職人員秉持精益求精的精神,戮力投入學校各項建設,加上地方家長與社區民眾的支持配合,促使校內軟硬體設施逐步完善,形成良好的教育環境。
然而,隨著社會經濟型態的轉變,東光村逐漸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型為現代化工業社會,地方青年人口逐步外流,加上政府長期推動的節育政策,導致學齡人口大幅減少,學生人數明顯萎縮。民國五十一年(1962年)時,全校曾有高達十五個班級、學生六百多人,但如今規模已經大幅縮減至六個班級,學生人數(包括國小部與幼兒園)也降至不足百人。尤以九二一大地震後,學生曾大量外流,人口流失現象尤為顯著。儘管面臨這樣的挑戰,本校仍積極經營,努力維繫社區的教育文化功能,期待未來在各界共同努力下再創榮景。